2016年8月6日 星期六

2016季中回顧Part 2:米其林不是普利司通

新的電控系統只是2016年規則改變的其中一樣。官方輪胎商從普利司通換成米其林才是對上半賽季造成影響的最大原因。完全不同的輪胎特性衝擊了整個賽事,改變了騎乘風格,對一些車手有利,對一些車手有弊。

我們該如何替米其林輪胎的前九場比賽表現打分數?他們回歸表現至今起起伏伏。某種角度上來說,該說比我們想像的還要糟,因為我們會對於他們沒把所有事情都考慮周詳而感到訝異。曾有記者問Harold Macmillan他最害怕甚麼,他說:「意外啊!孩子,意外!」

去年11月的瓦倫西亞測試後,車手們最害怕的就是米其林的前輪。2天內接二連三發生摔車意外約20起,幾乎所有人都摔過了,最令人關切的是,車手們會無故的失去前端。為了他們的商譽,米其林著手處理這個問題,在11月的赫雷茲私人測試時,他們帶來了改善很多的前輪,雪邦又一次。前輪抓地力增強了。雖然不比普利司通,但是至少輪胎的動態稍微可預測,也稍微有回饋。

麻煩在後面

最出乎意料的是,米其林最大的問題竟然是後輪。雪邦測試時Loris Baz後輪爆胎是第一個警告。每個人都討論車隊與米其林的胎壓問題,最後的結論為賽道上的某些東西造成輪胎爆胎。

還有更糟的。在阿根廷站,Scott Redding在練習時後輪發生嚴重的脫膠。開賽前的24小時內,米其林與賽是監督決定縮短比賽圈數,並且決定要讓車手進站換胎。在接下來的幾場比賽,米其林直接送來後輪胎體結構比現在更硬的輪胎。如此作法造成一些混亂,身材極端差異的車手們都抱怨著沒抓地力。Dani Pedrosa抱怨說(現在仍在抱怨),他無法靠重量來讓輪胎進入足夠的工作溫度產生抓地。在赫雷茲,Scott Redding抱怨輪胎只會退化不會產生抓地力。

怎麼會爆胎?

Redding在阿根廷發生的是該歸咎於設計問題嗎?或許是。有很多可能性會造成這個問題。賽道溫度比往年的紀錄還要高,而且比去年米其林在這做測試時還要高許多。粗糙的賽道表面因為沙塵變得更粗糙(由於一些莫名的理由,賽道老闆除了國際賽事以外,不希望舉辦任何比賽。所以賽道總是那麼髒,賽道表面永遠不會有橡膠。)

還有,還有騎乘風格也有關係。有些車手被別人指控他們過於激烈的油門操縱會讓輪胎冒煙。而矛頭則指向比較高大的車手,如Scott Redding和Yonny Hernandez。Eugene Laverty在巴塞隆納時說:「他們超過我之後,我看到他們的輪胎冒煙,我知道幾圈後我會超回去。」所有的熱量灌入輪胎之中,榨出抓地力,並且對輪胎施加壓力。

統規版電控也有影響嗎?幾乎可以確定是這樣。以前的軟體會自學,會適時修改循跡控制系統來配合當前輪胎的磨耗。真正厲害的還會預測,在預估的抓地情況適當的介入循跡系統。統規版電控是設定好的,車手能切換至手動。這表示這套系統只會在那短時間提供最佳的抓地力。在輪胎衰退達到另一個階段(或者說,在某個設定好的圈數),系統切換到不同的設定之前,車手都必須自己來。

輪胎管理

有些車手在輪胎管理上就是做得比別人好。Valentino Rossi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如同Eugene Laverty的兄弟兼教練John Laverty 所說Rossi在赫雷茲時,用整個練習賽的時間專注在保胎上。然後他拿下了桿位,並且再從起跑一路贏到最後。

最後,輪胎狀快也開始穩定。米其林收集了更多的數據,他們正在打造比以往更棒的輪胎。輪胎的性能表現沒啥問題:卡達的單圈成績還被打破,利曼的排位成績也被打破,卡達與穆傑羅都重新寫下新的比賽時間。在其他賽道,時間都很接近使用普利司通輪胎所做的成績,除了阿根廷站後兩場使用超硬胎的比賽。

米其林與普利司通還是不一樣,他們的輪胎特性與輪胎動態完全不同。當米其林犯了錯,他們馬上會糾正這種情形。從他們送新輪胎到美國站就是個好例子,在德國站遇到溫度問題也同樣反應迅速。但從根本上來說,米其林的工作溫度區間還是比普利司通得來的窄。

文章來源:Motomatters 撰文:David Emmett 翻譯:摩托筆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